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專題講座 期末作業 徐瑞憲 袁廣鳴 粱任宏 1500 字報告

專題講座 期末作業
 
徐瑞憲 袁廣鳴 梁任宏 1500 字報告
徐瑞憲



  徐瑞憲學生時代就展現了優於常人的藝術的天分,他所畫的圖寫實又細膩,在他的家中可見許多得獎的獎牌與獎狀,徐瑞憲知道媽媽每天做資源回收的工作很辛苦,平時常幫忙媽媽做資源回收的工作,也時常會去看看父親的情況,他的工作室中的材料大多都是一般人認為不需要的物品,看到路上掉落的鳥類羽毛會收集起來作為作品的材料,他把羽毛視為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在影片中徐瑞憲的工作室裡收集了許多的馬達,雖然用不到這麼多,但他說收集馬達不知不覺已變為他的習慣,平時幫忙資源回收時也能找到很多能夠使用的材料來製作他的作品,以機械的元素,來探討生命的內涵與本質。對他來說,機械不只是人類筋肉的延伸,用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的需求而已,而要透過藝術的創造,在零件組合與反覆運動的韻律中,挹注對生活的記憶和生命的關懷。他所使用的機械零件很少使用現成的,都是親手進行設計和焊接出來的,長時間的工作也吸入了不少的對身體有害的物質,
  在作家的船羽毛溫柔舒緩地上下開闔,輕盈生動地在不鏽鋼板上左右旋舞,整件作品虛實映照,彷彿飄浮舞動在虛空之中。童河中,十六座鐵製機座,交錯排置在黑色的石板地上,交錯的電纜環繞如水的流動,傳輸著作品的動力源頭。模擬摺船原貌,六十四隻「紙船」上下運動,規律地起伏。機械運動的聲響彷彿流水聲。藉由童年的紙船牽引觀眾進入過去的歲月。呈現出懷舊與傷感。紙船根植在機座之上,無法流動,上下的晃動是無奈的回憶與無助的掙脫。

袁廣鳴
     
    從影片中看到袁廣鳴的作品很有創意又很有真實展,感覺到他的作品本身都有靈魂一樣,是台灣新媒體藝術的佼佼者。從小是優等生的他,在就讀職業學校開始叛逆,讀補校時碰到他人生重要轉捩點,袁廣鳴在德國求學專研媒體藝術,但是在他求的過程中受到他人疏離的對待和不同文化的衝擊也讓他感到孤單寂寞。他過去作品的特色,經常是以擬像與再現現實場景的方式,側重虛像與實物的對照,來揭露某種存在的情境或狀態,學生時期的作品離位便為觀者創造出一個真實的形體(雕塑,仿真肉身的形象),以及一個虛幻的影像(屏幕裡,錄像的真人形象),1990年代初期,開始運用電子與數字媒材創作。而1992年的盤中魚,則運用了一個上方的投影機,投射影像於下方的磁盤中,呈現一隻虛擬的金魚,永遠游不出磁盤的邊。透過錄像與真實對象的並置、呼應,袁廣銘為現場觀眾創造出在現場很能真實體驗得到的幻象,具有一種冷調的古典詩意與準確的學院氣息。
    我自己比較喜歡盤中魚這件作品,盤中魚在黑暗中顯得實在,在安靜之中你甚至不意識到身邊有沒有其他人,而只是望著那條魚游不出盤子的侷限。袁廣鳴早期的作品訴說著他當時的心境,仍然傳達著對生存深刻的思考,搭配科技性媒材,投影的魚在光退去後變成實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